2024xxstnb
广州市天河区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
欢迎光临广州市天河区社会组织信息公示平台
社会组织业务办理登录
|
加入收藏
广州市天河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广州市天河区科普工作促进会
2024年度
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
2025年6月6日
单位名称:
广州市天河区科普工作促进会
登记证号:
1234
成立时间:
2024-11-11
性 质:
社会团体
公示项目
封面目录
基本信息
内部建设情况
分支机构
代表机构
办事机构
实体机构
党组织建设情况
资产负债表
业务活动表
现金流量表
2024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
会费
举办公益慈善活动情况
公益活动支出明细表
公益活动支出明细表
公益活动支出明细表
公益活动支出明细表
法律法规规章中明确规定的职能
行政机关委托授权的事项
举办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情况
举办研讨会、论坛、讲座、报告会的情况
评比表彰
创建示范活动
达标活动
举办培训、职称评审、认证、鉴定等活动的情况
业务主管单位初审意见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接受境外捐赠(含募捐)情况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服务性收费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服务性收费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服务性收费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服务性收费
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服务性收费
温馨提示:(填写该页必读):
1、本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下年度工作计划(包括群团工作情况)简要字数限制在400到1700字之间,若不够填写,可另附文件在本页附件的“补充材料”处上传。
2、字数包含中文、英文、数字、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且不能带空格键。若字数超出无法储存的,建议适当的删减内容。
四、业务活动情况
(一)2024年度业务活动总体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
一、2024年度总结 广州市天河区科普工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在2024年由发起人吴锐、徐姝琪、陈蕴如根据文件要求,依法依规完成成立筹备组、征集会员、起草大会章程等相关工作,并于2024年10月26日召开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会长、理事、监事,在2024年11月11日正式登记成立。促进会吸纳13名个人会员、2家单位会员加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企业支持基础。促进会成立后有序走访全区47家科普基地,形成基地资源清单,并与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等16家科普基地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计划于2025年度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二、2025年度工作计划 (一)基础服务 1.常态化科普服务 围绕“科普 创新”“科普 安全”“科普 实践”三大板块,开展“三进”科普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构建全域科普网络。服务社区居民打破知识传播壁垒,联动科普基地将健康生活类、应急科普类等贴近生活主题的科普宣传走进社区;为学生带来前沿科普知识讲座,开设科普课程、邀请专家进校园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组织公众走进科普基地,通过“场景化 体验式”设计,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动能。 2.活化科普基地 (1)整合天河区科普资源,聚力推进科普产业化发展,构建以科普基地为核心阵地,科普企业为延伸支撑的立体化科普服务矩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科普活动,有效活化并串联辖区科普基地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普型”社区,推动科普服务融入基层、惠及大众,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2)每季度召开“基地经验交流会”,实地观摩结合主题研讨,为各科普基地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场馆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借鉴,提供可复制经验模式;推动场馆间设备共享、活动联办,提高科普基地的信息互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3.会员服务提升 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参观考察等会员日活动,为会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推动科普工作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注入持续动力。同时促进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个性化资源对接服务,通过交流活动,了解各会员单位的科普资源和服务优势,对接社区、学校的需求,促进会员单位与基层合作。 (二)特色服务 1.科普 研学:构建"全链条"科教融合生态 科普研学以“活化资源、精准研学、创新赋能”为核心,前期促进会分析、挖掘、整合天河区科普基地特色资源,通过构建"场景化 沉浸式"科普研学体系,打造覆盖各种学段的学生阶梯式科普教育网络,推出“自然探秘”、“前沿科技”等主题科普研学路线,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科普 全运:开展"科技赋能运动"系列活动 结合十五运会热潮,推出“科技 全运”系列活动。联合社区、学校举办活力健步行、运动科普主题游园会等科学运动知识普及系列活动,为社区传播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理念。结合宣传前沿科技与运动的联系,让公众了解科技在运动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助力全民科学素质与健康素养双提升。 3.科普 志愿:助力构建志愿服务人才体系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人才培养的“质”与“量”,推进天河区科普事业发展,通过多方力量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志愿者加入科普工作中,发展一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良好沟通能力和高度责任感的科普志愿团队,以社区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基地为载体,向社会展示我区科普志愿工作者的形象风采,充分发挥志愿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好者、社会各界人士主动参与科普传播行动。 (三)保障与目标 积极联动天河区辖区内街道、学校、社区、科普基地等单位形成科普合力,发动会员单位提供场地、设备、人力支持,2025年计划打造精品科普研学路线3条,开展科普活动超50场,覆盖居民10000人次,培养50名稳定志愿者,确保“周周有小活动、月月有亮点”,让科学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2024年度业务活动情况和2025年度工作计划(包括群团工作情况,限1700字):
一、2024年度总结 广州市天河区科普工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在2024年由发起人吴锐、徐姝琪、陈蕴如根据文件要求,依法依规完成成立筹备组、征集会员、起草大会章程等相关工作,并于2024年10月26日召开一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会长、理事、监事,在2024年11月11日正式登记成立。促进会吸纳13名个人会员、2家单位会员加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和企业支持基础。促进会成立后有序走访全区47家科普基地,形成基地资源清单,并与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中乌焊接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等16家科普基地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计划于2025年度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二、2025年度工作计划 (一)基础服务 1.常态化科普服务 围绕“科普 创新”“科普 安全”“科普 实践”三大板块,开展“三进”科普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构建全域科普网络。服务社区居民打破知识传播壁垒,联动科普基地将健康生活类、应急科普类等贴近生活主题的科普宣传走进社区;为学生带来前沿科普知识讲座,开设科普课程、邀请专家进校园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组织公众走进科普基地,通过“场景化 体验式”设计,让公众在参与中学习,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动能。 2.活化科普基地 (1)整合天河区科普资源,聚力推进科普产业化发展,构建以科普基地为核心阵地,科普企业为延伸支撑的立体化科普服务矩阵。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科普活动,有效活化并串联辖区科普基地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科普型”社区,推动科普服务融入基层、惠及大众,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2)每季度召开“基地经验交流会”,实地观摩结合主题研讨,为各科普基地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场馆间的相互学习和经验借鉴,提供可复制经验模式;推动场馆间设备共享、活动联办,提高科普基地的信息互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3.会员服务提升 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参观考察等会员日活动,为会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推动科普工作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注入持续动力。同时促进会为会员单位提供个性化资源对接服务,通过交流活动,了解各会员单位的科普资源和服务优势,对接社区、学校的需求,促进会员单位与基层合作。 (二)特色服务 1.科普 研学:构建"全链条"科教融合生态 科普研学以“活化资源、精准研学、创新赋能”为核心,前期促进会分析、挖掘、整合天河区科普基地特色资源,通过构建"场景化 沉浸式"科普研学体系,打造覆盖各种学段的学生阶梯式科普教育网络,推出“自然探秘”、“前沿科技”等主题科普研学路线,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科普 全运:开展"科技赋能运动"系列活动 结合十五运会热潮,推出“科技 全运”系列活动。联合社区、学校举办活力健步行、运动科普主题游园会等科学运动知识普及系列活动,为社区传播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理念。结合宣传前沿科技与运动的联系,让公众了解科技在运动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助力全民科学素质与健康素养双提升。 3.科普 志愿:助力构建志愿服务人才体系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人才培养的“质”与“量”,推进天河区科普事业发展,通过多方力量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志愿者加入科普工作中,发展一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良好沟通能力和高度责任感的科普志愿团队,以社区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基地为载体,向社会展示我区科普志愿工作者的形象风采,充分发挥志愿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好者、社会各界人士主动参与科普传播行动。 (三)保障与目标 积极联动天河区辖区内街道、学校、社区、科普基地等单位形成科普合力,发动会员单位提供场地、设备、人力支持,2025年计划打造精品科普研学路线3条,开展科普活动超50场,覆盖居民10000人次,培养50名稳定志愿者,确保“周周有小活动、月月有亮点”,让科学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字数限制在400到1700字之间。字数包含中文、英文、数字、标点符号等所有内容,且不能带空格键。若字数超出无法储存的,建议适当的删减内容。